第240章 (后蜀)孟知祥的奋斗(下)
书迷正在阅读:极品小房东、御史大人的纨绔妻、蔷薇庄园、第一至尊、嫁给喻先生、豪门小可怜,求大佬宠爱、婚后明恋、季总,夫人喊你离婚上热搜了、带手机穿越,我躺皇帝怀里刷抖音、重生末世有空间,囤货千亿心不慌
在占有并且巩固了西川这块土地之后,下面孟知祥的统一之路上要面对两场战斗,这两场战战斗这都是必须的,也是绝对不能避免的。
大方面上来说,如果孟知祥想要独立,那么就一定要和中央政府的战斗。孟知祥想要称霸川蜀地区,那就要在川蜀地区内部进行战斗。这两场战斗无论如何是不能避免的,而具体的来说,就是孟知祥和李嗣源、董璋之间的战斗。
孟知祥和董璋距离比较近,就像是当年的王建和顾彦晖一样,他们两个相互之间都想吞并对方,他们的计划都是先解决内部然后在凭借着蜀国的地盘对抗中央政权。
所以他们两个之间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川蜀一带历来都有盐井,所以盐利十分大,东川和西川都有盐,相互之间也有竞争。
董璋是最先在这上面做手脚的,搞小动作,他就想出来一个馊主意,让他东川的商人到西川去卖盐,这样做的商人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而董璋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确。
川蜀人口就这么多,对于食盐的需求量也就这么点,东川人多卖点,西川的盐卖的就少了,这个很简单的经济账,董璋会算,孟知祥也不是傻子。
这一次算是五代十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经济仗之一,虽然规模比较小,而且牵涉到的贸易理论比较少,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确实是不常见。
如果说董璋这一招仅仅是有了那么点经济贸易理论的一点基础,那么孟知祥的招数就显得很高端了,甚至这一招现在还在用,那就是收税。
他在半路上设置了三个收税点,只要是过来卖盐的全部收高税,让这些东川的盐商没有利润,没有价格优势,让他们的盐卖不出去。
这个就和现在的关税性质差不多,这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进行低价倾销,而另一个国家则进行惩罚性关税制度,将倾销国的商品不具有优势。
最终孟知祥靠着这一招收了七万余缗的税收,而东川的商人也不敢再到这里来卖盐了,董璋这一次的计划失败了。虽然董璋失败了,而且孟知祥还靠着这一招赚了不少钱,但是他心里还是生气,他和董璋之间原本表面上的和睦也没有了,相互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吞并欲望。
本来从孟知祥和董璋这两个心里想的都是他们内部先开始干起来,然后内部统一之后,在和中央政府对抗,但是现实再一次逼迫了他们,让他们不得不提前面对中央政府。
李嗣源要搞一个祭天仪式,按照规矩藩镇应该给钱,李嗣源知道孟知祥有钱,于是就给孟知祥说道:“你给我送一百万缗钱过来,我要祭天啊,这么大的事情,国家的钱不是很充足。”
孟知祥之前刚刚在西川站住脚的时候就敢拒绝朝廷要钱的要求,此时更是不客气,直接就说到:“我这也没钱啊,我这边穷山恶水的,还经常被人家欺负,前两天董璋还坑我的盐税,我这边还有一大帮子人张着嘴等着吃饭了,那里有什么闲钱献给朝廷啊。”
最终李嗣源逼得不行了,孟知祥这家伙才掏出了五十万缗钱交给朝廷。可能有人要说孟知祥抠门了,不忠诚,但是最起码孟知祥给了五十万缗,对于李嗣源的指标仅仅是打了对折。
董璋这家伙才真是抠门,李嗣源本来看董璋的地盘小一点,就找董璋要了五十万缗,但是董璋这家伙五十万缗都不想出,一直讨价还价,最终只出十万缗,多一钱都没有,他这直接打了个二折。
这让李嗣源气得不行,给你们要钱还讨价还价的搞得像是要债一样。
这一系列行为让李嗣源对于孟知祥和董璋十分的不满,尤其是对董璋,因为孟知祥毕竟是她的亲戚,而且之前也是熟人,虽然孟知祥不是他的嫡系,但是他们之前也是有点联系的,所以李嗣源对于孟知祥十分的宽容。
安重诲也知道这一点,他心里虽然防备孟知祥要造反,但是他看到董璋的表现,觉得这家伙也是一个野心分子。
于是就调令李仁矩为阆州刺史,和李嗣源的亲信、绵州刺史武虔裕一起,防备董璋。这两个地方基本上都在梓州附近,特别是阆州,和东川的首府梓州就挨着,这目的就很明显了,就是看着董璋。
此后,李嗣源又调令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加强遂州(今四川遂宁)的城防建设,并增兵川中。
这一下子让董璋不淡定了,他觉得朝廷这是要搞他啊,一个人得到一件东西,失去的时候才会知道珍惜,董璋就十分珍惜他的这个东川节度使的位置,所以他不准备坐以待毙。
董璋开始为自己找出路了,他知道自己绝对不是朝廷的对手,所以他要找个帮手,这个帮手很好找,因为他也就只能找到这一个,那就是孟知祥,对于孟知祥,董璋还是很有信心促成结盟的,因为他知道此时西川的孟知祥和自己一样心神不宁,他们两个有基本上类似的政治欲求和军事企图,所以他们两个有合作的基础。
于是董璋就派人通知孟知祥,说是想要和孟知祥结为亲家,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娶孟知祥的女儿。
孟知祥心里虽然对于董璋十分恼怒,恨不得立马就灭掉董璋,但是他知道成大事者,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所以他就没敢乱动。他知道现在朝廷的军队不仅仅是看着董璋,而且还有他,要是他和董璋乱起来了,那么高兴的是洛阳哪位,他们鹬蚌相争,洛阳的渔翁得利。
所以孟知祥再次展现出了一代枭雄的气质,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和董璋联姻了其实这件事也能说他们之间正式的结盟了,他们的对手就是李嗣源,就是朝廷。
他们原本计划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被安重诲逼迫着改成了不得不达成一致,先将枪口对外,至于打走了朝廷之后怎么办,自然是他们在川蜀一带再继续闹腾。
既然已经结盟了,那么就要共进退,不久董璋和孟知祥一起上表给李嗣源告诉李嗣源:“皇帝你再川蜀腹地增兵派将,当时的百姓都很担心,以为又要打仗,所以人心不稳,生产停顿,还希望皇帝为了川蜀地区的百姓着想,赶紧把兵撤走吧,不然一会就出事了。”
但是这场布局这么长时间才布置好,怎么可能就因为孟知祥和董璋不满意就撤掉,李嗣源和安重诲早就开始准备了,要的就是你董璋和孟知祥不爽,你们要是爽了,安重诲和李嗣源心里就不踏实了。
所以李嗣源并没有撤掉这些军队,只是下诏安慰他们,让他们继续为了国家努力奋斗,为国家守疆拓土,只要他们好好忠心朝廷,这些兵都是摆设。
但是孟知祥和董璋会是好好效忠朝廷的人吗?
所以对于李嗣源的这个诏书他们都不满,而孟知祥心机很深,而且他和李嗣源也有点关系,所以还没准备动手,但是董璋这家伙受不了了,要立马动手,于是他就带着大军进攻遂州和阆州等地,而孟知祥就跟在董璋身边打个辅助啥的,主力还是董璋,毕竟这些地方距离董璋最近,将来就算是打下来,那八成也是董璋的和孟知祥关系不是很大。
所以董璋打主攻,孟知祥打辅助,这让朝廷以为这件事就是董璋搞起来的,而孟知祥之所以也参战是被董璋逼迫的。
这件事传到了李嗣源的耳朵里,李嗣源很生气,但是心里还么打定主意是不是要打这一仗,他是一个皇帝做出的决定那都是影响巨大的,就像这一次他要是做出了一个打的决定,那么因此而死的人就有千千万万。
看着李嗣源没啥动静,安重诲坐不住了,他早就对董璋和孟知祥不顺眼了,现在既然董璋先出手了,他们再出手反而没有人在说什么了,所以安重诲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将来李嗣源一定会后悔的。
安重诲曾经就说过李嗣源为人软弱,年纪大了没啥胆魄了。
所以在安重诲的刺激下,还有因为董璋率先挑衅,所以李嗣源终于动了火气,他吼着要干掉董璋,要干掉任何一个敢于挑衅他人。
随后宣布削除董璋一切官职,将董璋在洛阳的亲人全部杀死了,随后派出大军开始镇压董璋。
就在李嗣源在朝中和安重诲在哪里吵来吵去的时候,阆州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在这里解释一下为啥董璋先发难,而孟知祥却不怎么积极。
其实这整件事情都是孟知祥鼓捣出来的,但是他碍于和李嗣源的关系不愿意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先发难,而另外一点就是他不希望此时把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他想要做一个得利的“渔翁”。
孟知祥是这么对董璋说的:“你们东川兵马先占领遂州、阆州,然后我的西川同东川合兵扼守剑门,这样,即使朝廷大军来了,我们两川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而此时分工就是这样做的,前面都是董璋在打头阵先打阆州,孟知祥只是象征性的出了一支军队援助董璋打阆州。而后孟知祥出兵进攻遂州一带。
先说一下阆州的战役,阆州守将就是李仁矩,他这个人一向看看不起董璋,他觉得董璋就是个莽夫,而他的士兵也就是东川兵一直以来的形象也不好,一直给人的感觉都是很虚弱。
所以在阆州城里很多人都像李仁矩建议应该挖深壕沟,把城墙加高点,咱们不需要作战只需要守着就行了,拖上几天朝廷的大军到了之后,咱们就胜券在握了。
但是李仁矩却觉得这有点小题大做了,就说到:“东川兵懦弱无能,没啥战斗力,绝对是抵挡不了咱们的精兵强将的。”
因此李仁矩在听说董璋的军队到了之后,立马主动出城作战,结果他这所谓的精兵强将根本不是董璋的一合之敌,一交战就溃散了,李仁矩一下子惊呆了,急忙骑着马往回跑。
董璋带着大军在后面追赶,到了城下也不休息,直接就开始攻城,这效率很高,李仁矩的军队在城下损失惨重,这对于守城的兵力和士兵的士气影响都是很大的。
不久阆州城破,李仁矩全家被杀。
而此时孟知祥的大将李仁罕也带着军队到了遂州,遂州这一战没啥特别的,就是包围然后攻城,后来阆州投降了,从遂州城出来作战的大将一听说这消息,立马就投降了,而遂州城基本上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只能闭门死守。
再提一句当时跟着董璋的那一支孟知祥的小部队,这一支军队三千人,在拿下了阆州之后就被董璋派去进攻集州,结果这家伙骄纵冒进,被伏击了,打了败仗就回来了,董璋一看这废物,也不要他帮忙了,让他那来回哪去,别在这捣乱,而孟知祥看自己的部下不给自己长脸,尽给自己丢人也很生气,就被这个大将撤职了。
再说董璋,在拿下了阆州之后开始进攻利州,但是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他粮草运送不及,于是就准备撤到阆州再说,不想打利州了,这就预示着很有可能在朝廷大军来了之后不能关上剑门这道大门。
孟知祥本来的计划一下子全部被打乱了,他就主动找到了董璋说愿意多出点军队帮助董璋守关卡,甚至还能提供一些军粮啥的,他就一个条件,那就是你董璋赶紧去进攻利州。
但是董璋却是死活不同意,他给孟知祥的理由就是:“我早有准备。”这基本上了类似于故弄玄虚的“山人自有妙计”。
孟知祥没工夫在哪里看董璋卖弄风骚玩弄小把戏,他知道董璋这个人打仗或许还行,带兵也凑乎,但是没有全局眼光。没有远见的人一般都走不远,虽然有远见的人不一定能度过眼下,呵呵。
于是孟知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准备拿下东面掌控长江的夔州,这一步看的是相当远。
而此时的董璋根本顾不上孟知祥,他此时正在攻城掠地,正在体验什么叫做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连续拿下了徵、合、巴、蓬、果五州,地盘迅速扩大,董璋甚至看到了自己击溃了朝廷大军,然后吃掉了孟知祥的那一天。
但是就在此时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带着朝廷的征讨大军赶了过来,他从大散关入川,因为之前董璋并没有将剑门关以南的地方全部占领,也没有封锁这些区域,所以石敬瑭带着大军绕到了剑门关到后面,从剑门关后面奇袭了剑门关,一战而下。
而此时石敬瑭的先头部队也一路向北,拿下了剑州可以说是进入川蜀腹地最后一道最靠得住的一个屏障了,但是剑州就这么轻易地被石敬瑭的先头部队拿走了,这让孟知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剑州丢了,东川就危险了,东川没了,他的西川也是危在旦夕。
他大骂董璋废物,随后派遣大将赵廷隐和李肇合兵剑州,趁着石敬瑭主力未到保住剑州。
之所以孟知祥还有机会占据剑州,那是因为石敬瑭的先头部队到了剑州之后,却发现他的大部队没有赶过来,不敢单独驻守,于是就把剑州一把火烧了,随后退到了剑门。
就在这个空当,董璋和孟知祥的军队先后抵达剑州开始和石敬瑭进行对抗,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赵廷隐的故事,据说那会天气正冷,将士们不想出战,也不想打仗,就想在屋里呆着。
赵廷隐就哭着对他们说道:“咱们要是不努力打仗,将来咱们失败了,被杀了,你的媳妇成了别人的女仆,你的娃就成了别人的奴隶,你们想看到这一天吗?”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将士们士气空前高涨,各个争先恐后。
不久朝廷大军杀了过来,而赵廷隐也学了一次石敬瑭,到朝廷大军的后面又吼又叫,李嗣源方面的大将不知道这有多少人,以为大量的援军来了,急忙撤回剑门关。
不久,石敬瑭亲自驾临剑州,想要一举攻下剑州,挥兵东川,但是还没等他到剑州城下,就被赶回去了。
原来赵廷隐等人提前派了一支弓箭队伍到石敬瑭大军的必经之路上,在两边居高临下的射箭,结果石敬瑭大军惊慌失措,被射死了不少人。
但是事情都这里还没完,赵廷隐又带着主力从城里面杀出来对着石敬瑭大军又劈又砍,这一下可把石敬瑭给吓住了,急忙逃命去了。
前方的战报一直往李嗣源的手里传着,但是一直都是今天打了几个败仗之类的,再有就是诉苦的,蜀道多难走,粮食运送很困难等等。
李嗣源看到这些就在不冷静的情况下说了一句:“我真想御驾亲征啊。”
但是这句话到了安重诲耳朵里,安重诲此时和李嗣源的关系已经生分了。安重诲想要在这件事上面立个功,修补一下和李嗣源破裂的感情。(未完待续)
大方面上来说,如果孟知祥想要独立,那么就一定要和中央政府的战斗。孟知祥想要称霸川蜀地区,那就要在川蜀地区内部进行战斗。这两场战斗无论如何是不能避免的,而具体的来说,就是孟知祥和李嗣源、董璋之间的战斗。
孟知祥和董璋距离比较近,就像是当年的王建和顾彦晖一样,他们两个相互之间都想吞并对方,他们的计划都是先解决内部然后在凭借着蜀国的地盘对抗中央政权。
所以他们两个之间也是最容易产生矛盾的,川蜀一带历来都有盐井,所以盐利十分大,东川和西川都有盐,相互之间也有竞争。
董璋是最先在这上面做手脚的,搞小动作,他就想出来一个馊主意,让他东川的商人到西川去卖盐,这样做的商人能够得到政府的支持,而董璋这样做的目的也很明确。
川蜀人口就这么多,对于食盐的需求量也就这么点,东川人多卖点,西川的盐卖的就少了,这个很简单的经济账,董璋会算,孟知祥也不是傻子。
这一次算是五代十国时期为数不多的经济仗之一,虽然规模比较小,而且牵涉到的贸易理论比较少,但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确实是不常见。
如果说董璋这一招仅仅是有了那么点经济贸易理论的一点基础,那么孟知祥的招数就显得很高端了,甚至这一招现在还在用,那就是收税。
他在半路上设置了三个收税点,只要是过来卖盐的全部收高税,让这些东川的盐商没有利润,没有价格优势,让他们的盐卖不出去。
这个就和现在的关税性质差不多,这就相当于现在一个国家对另外一个国家进行低价倾销,而另一个国家则进行惩罚性关税制度,将倾销国的商品不具有优势。
最终孟知祥靠着这一招收了七万余缗的税收,而东川的商人也不敢再到这里来卖盐了,董璋这一次的计划失败了。虽然董璋失败了,而且孟知祥还靠着这一招赚了不少钱,但是他心里还是生气,他和董璋之间原本表面上的和睦也没有了,相互之间都是赤裸裸的吞并欲望。
本来从孟知祥和董璋这两个心里想的都是他们内部先开始干起来,然后内部统一之后,在和中央政府对抗,但是现实再一次逼迫了他们,让他们不得不提前面对中央政府。
李嗣源要搞一个祭天仪式,按照规矩藩镇应该给钱,李嗣源知道孟知祥有钱,于是就给孟知祥说道:“你给我送一百万缗钱过来,我要祭天啊,这么大的事情,国家的钱不是很充足。”
孟知祥之前刚刚在西川站住脚的时候就敢拒绝朝廷要钱的要求,此时更是不客气,直接就说到:“我这也没钱啊,我这边穷山恶水的,还经常被人家欺负,前两天董璋还坑我的盐税,我这边还有一大帮子人张着嘴等着吃饭了,那里有什么闲钱献给朝廷啊。”
最终李嗣源逼得不行了,孟知祥这家伙才掏出了五十万缗钱交给朝廷。可能有人要说孟知祥抠门了,不忠诚,但是最起码孟知祥给了五十万缗,对于李嗣源的指标仅仅是打了对折。
董璋这家伙才真是抠门,李嗣源本来看董璋的地盘小一点,就找董璋要了五十万缗,但是董璋这家伙五十万缗都不想出,一直讨价还价,最终只出十万缗,多一钱都没有,他这直接打了个二折。
这让李嗣源气得不行,给你们要钱还讨价还价的搞得像是要债一样。
这一系列行为让李嗣源对于孟知祥和董璋十分的不满,尤其是对董璋,因为孟知祥毕竟是她的亲戚,而且之前也是熟人,虽然孟知祥不是他的嫡系,但是他们之前也是有点联系的,所以李嗣源对于孟知祥十分的宽容。
安重诲也知道这一点,他心里虽然防备孟知祥要造反,但是他看到董璋的表现,觉得这家伙也是一个野心分子。
于是就调令李仁矩为阆州刺史,和李嗣源的亲信、绵州刺史武虔裕一起,防备董璋。这两个地方基本上都在梓州附近,特别是阆州,和东川的首府梓州就挨着,这目的就很明显了,就是看着董璋。
此后,李嗣源又调令武信军节度使夏鲁奇加强遂州(今四川遂宁)的城防建设,并增兵川中。
这一下子让董璋不淡定了,他觉得朝廷这是要搞他啊,一个人得到一件东西,失去的时候才会知道珍惜,董璋就十分珍惜他的这个东川节度使的位置,所以他不准备坐以待毙。
董璋开始为自己找出路了,他知道自己绝对不是朝廷的对手,所以他要找个帮手,这个帮手很好找,因为他也就只能找到这一个,那就是孟知祥,对于孟知祥,董璋还是很有信心促成结盟的,因为他知道此时西川的孟知祥和自己一样心神不宁,他们两个有基本上类似的政治欲求和军事企图,所以他们两个有合作的基础。
于是董璋就派人通知孟知祥,说是想要和孟知祥结为亲家,想要让自己的儿子娶孟知祥的女儿。
孟知祥心里虽然对于董璋十分恼怒,恨不得立马就灭掉董璋,但是他知道成大事者,小不忍则乱大谋这句话,所以他就没敢乱动。他知道现在朝廷的军队不仅仅是看着董璋,而且还有他,要是他和董璋乱起来了,那么高兴的是洛阳哪位,他们鹬蚌相争,洛阳的渔翁得利。
所以孟知祥再次展现出了一代枭雄的气质,表面上和和气气的和董璋联姻了其实这件事也能说他们之间正式的结盟了,他们的对手就是李嗣源,就是朝廷。
他们原本计划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被安重诲逼迫着改成了不得不达成一致,先将枪口对外,至于打走了朝廷之后怎么办,自然是他们在川蜀一带再继续闹腾。
既然已经结盟了,那么就要共进退,不久董璋和孟知祥一起上表给李嗣源告诉李嗣源:“皇帝你再川蜀腹地增兵派将,当时的百姓都很担心,以为又要打仗,所以人心不稳,生产停顿,还希望皇帝为了川蜀地区的百姓着想,赶紧把兵撤走吧,不然一会就出事了。”
但是这场布局这么长时间才布置好,怎么可能就因为孟知祥和董璋不满意就撤掉,李嗣源和安重诲早就开始准备了,要的就是你董璋和孟知祥不爽,你们要是爽了,安重诲和李嗣源心里就不踏实了。
所以李嗣源并没有撤掉这些军队,只是下诏安慰他们,让他们继续为了国家努力奋斗,为国家守疆拓土,只要他们好好忠心朝廷,这些兵都是摆设。
但是孟知祥和董璋会是好好效忠朝廷的人吗?
所以对于李嗣源的这个诏书他们都不满,而孟知祥心机很深,而且他和李嗣源也有点关系,所以还没准备动手,但是董璋这家伙受不了了,要立马动手,于是他就带着大军进攻遂州和阆州等地,而孟知祥就跟在董璋身边打个辅助啥的,主力还是董璋,毕竟这些地方距离董璋最近,将来就算是打下来,那八成也是董璋的和孟知祥关系不是很大。
所以董璋打主攻,孟知祥打辅助,这让朝廷以为这件事就是董璋搞起来的,而孟知祥之所以也参战是被董璋逼迫的。
这件事传到了李嗣源的耳朵里,李嗣源很生气,但是心里还么打定主意是不是要打这一仗,他是一个皇帝做出的决定那都是影响巨大的,就像这一次他要是做出了一个打的决定,那么因此而死的人就有千千万万。
看着李嗣源没啥动静,安重诲坐不住了,他早就对董璋和孟知祥不顺眼了,现在既然董璋先出手了,他们再出手反而没有人在说什么了,所以安重诲认为这是一次千载难逢的好机会,要是抓不住这个机会,将来李嗣源一定会后悔的。
安重诲曾经就说过李嗣源为人软弱,年纪大了没啥胆魄了。
所以在安重诲的刺激下,还有因为董璋率先挑衅,所以李嗣源终于动了火气,他吼着要干掉董璋,要干掉任何一个敢于挑衅他人。
随后宣布削除董璋一切官职,将董璋在洛阳的亲人全部杀死了,随后派出大军开始镇压董璋。
就在李嗣源在朝中和安重诲在哪里吵来吵去的时候,阆州的战争已经开始了。在这里解释一下为啥董璋先发难,而孟知祥却不怎么积极。
其实这整件事情都是孟知祥鼓捣出来的,但是他碍于和李嗣源的关系不愿意在没有绝对优势的情况下先发难,而另外一点就是他不希望此时把朝廷的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他想要做一个得利的“渔翁”。
孟知祥是这么对董璋说的:“你们东川兵马先占领遂州、阆州,然后我的西川同东川合兵扼守剑门,这样,即使朝廷大军来了,我们两川也没有后顾之忧了。”
而此时分工就是这样做的,前面都是董璋在打头阵先打阆州,孟知祥只是象征性的出了一支军队援助董璋打阆州。而后孟知祥出兵进攻遂州一带。
先说一下阆州的战役,阆州守将就是李仁矩,他这个人一向看看不起董璋,他觉得董璋就是个莽夫,而他的士兵也就是东川兵一直以来的形象也不好,一直给人的感觉都是很虚弱。
所以在阆州城里很多人都像李仁矩建议应该挖深壕沟,把城墙加高点,咱们不需要作战只需要守着就行了,拖上几天朝廷的大军到了之后,咱们就胜券在握了。
但是李仁矩却觉得这有点小题大做了,就说到:“东川兵懦弱无能,没啥战斗力,绝对是抵挡不了咱们的精兵强将的。”
因此李仁矩在听说董璋的军队到了之后,立马主动出城作战,结果他这所谓的精兵强将根本不是董璋的一合之敌,一交战就溃散了,李仁矩一下子惊呆了,急忙骑着马往回跑。
董璋带着大军在后面追赶,到了城下也不休息,直接就开始攻城,这效率很高,李仁矩的军队在城下损失惨重,这对于守城的兵力和士兵的士气影响都是很大的。
不久阆州城破,李仁矩全家被杀。
而此时孟知祥的大将李仁罕也带着军队到了遂州,遂州这一战没啥特别的,就是包围然后攻城,后来阆州投降了,从遂州城出来作战的大将一听说这消息,立马就投降了,而遂州城基本上丧失了主动出击的能力,只能闭门死守。
再提一句当时跟着董璋的那一支孟知祥的小部队,这一支军队三千人,在拿下了阆州之后就被董璋派去进攻集州,结果这家伙骄纵冒进,被伏击了,打了败仗就回来了,董璋一看这废物,也不要他帮忙了,让他那来回哪去,别在这捣乱,而孟知祥看自己的部下不给自己长脸,尽给自己丢人也很生气,就被这个大将撤职了。
再说董璋,在拿下了阆州之后开始进攻利州,但是半路上下起了大雨,他粮草运送不及,于是就准备撤到阆州再说,不想打利州了,这就预示着很有可能在朝廷大军来了之后不能关上剑门这道大门。
孟知祥本来的计划一下子全部被打乱了,他就主动找到了董璋说愿意多出点军队帮助董璋守关卡,甚至还能提供一些军粮啥的,他就一个条件,那就是你董璋赶紧去进攻利州。
但是董璋却是死活不同意,他给孟知祥的理由就是:“我早有准备。”这基本上了类似于故弄玄虚的“山人自有妙计”。
孟知祥没工夫在哪里看董璋卖弄风骚玩弄小把戏,他知道董璋这个人打仗或许还行,带兵也凑乎,但是没有全局眼光。没有远见的人一般都走不远,虽然有远见的人不一定能度过眼下,呵呵。
于是孟知祥为了给自己留条后路准备拿下东面掌控长江的夔州,这一步看的是相当远。
而此时的董璋根本顾不上孟知祥,他此时正在攻城掠地,正在体验什么叫做所向披靡,在很短的时间内他连续拿下了徵、合、巴、蓬、果五州,地盘迅速扩大,董璋甚至看到了自己击溃了朝廷大军,然后吃掉了孟知祥的那一天。
但是就在此时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带着朝廷的征讨大军赶了过来,他从大散关入川,因为之前董璋并没有将剑门关以南的地方全部占领,也没有封锁这些区域,所以石敬瑭带着大军绕到了剑门关到后面,从剑门关后面奇袭了剑门关,一战而下。
而此时石敬瑭的先头部队也一路向北,拿下了剑州可以说是进入川蜀腹地最后一道最靠得住的一个屏障了,但是剑州就这么轻易地被石敬瑭的先头部队拿走了,这让孟知祥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剑州丢了,东川就危险了,东川没了,他的西川也是危在旦夕。
他大骂董璋废物,随后派遣大将赵廷隐和李肇合兵剑州,趁着石敬瑭主力未到保住剑州。
之所以孟知祥还有机会占据剑州,那是因为石敬瑭的先头部队到了剑州之后,却发现他的大部队没有赶过来,不敢单独驻守,于是就把剑州一把火烧了,随后退到了剑门。
就在这个空当,董璋和孟知祥的军队先后抵达剑州开始和石敬瑭进行对抗,这里还有一个关于赵廷隐的故事,据说那会天气正冷,将士们不想出战,也不想打仗,就想在屋里呆着。
赵廷隐就哭着对他们说道:“咱们要是不努力打仗,将来咱们失败了,被杀了,你的媳妇成了别人的女仆,你的娃就成了别人的奴隶,你们想看到这一天吗?”
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将士们士气空前高涨,各个争先恐后。
不久朝廷大军杀了过来,而赵廷隐也学了一次石敬瑭,到朝廷大军的后面又吼又叫,李嗣源方面的大将不知道这有多少人,以为大量的援军来了,急忙撤回剑门关。
不久,石敬瑭亲自驾临剑州,想要一举攻下剑州,挥兵东川,但是还没等他到剑州城下,就被赶回去了。
原来赵廷隐等人提前派了一支弓箭队伍到石敬瑭大军的必经之路上,在两边居高临下的射箭,结果石敬瑭大军惊慌失措,被射死了不少人。
但是事情都这里还没完,赵廷隐又带着主力从城里面杀出来对着石敬瑭大军又劈又砍,这一下可把石敬瑭给吓住了,急忙逃命去了。
前方的战报一直往李嗣源的手里传着,但是一直都是今天打了几个败仗之类的,再有就是诉苦的,蜀道多难走,粮食运送很困难等等。
李嗣源看到这些就在不冷静的情况下说了一句:“我真想御驾亲征啊。”
但是这句话到了安重诲耳朵里,安重诲此时和李嗣源的关系已经生分了。安重诲想要在这件事上面立个功,修补一下和李嗣源破裂的感情。(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