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逆天换明在线阅读 - 第三百四十七章 崇祯的惊喜

第三百四十七章 崇祯的惊喜

    杨大满发现有一道目光在盯着自己,移过视线看过去,挺眼熟。

    桂花赶忙露出笑容,既有些讨好,又是对杨大满的满心感激。

    杨大满想起来了,轻轻点了点头,对着妇女们说道:“都是落难的乡亲,有些身体不好,或是有病的,大家互相照顾着。军队上有医官,需要的话,也能来给医治。”

    “兵爷,您放心。”吴氏赶忙应承道:“俺们都是共患难的好姐妹,一直在互相照顾。”

    她是个聪明的,认为杨大满对桂花和小琴那么好,可能有别的想法,这话也是说给她听的,

    其实,杨大满只是随口一说,并没有别的想法。只不过,觉得包括桂花和小琴在内的妇女们,都很可怜。

    “没别的事情了,大家休息吧!”杨大满带着人转身而去。

    军队不可能抽调出宝贵的人力来照顾老百姓,自己管理肯定会有个适应的过程,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

    “我简单安排一下,大家就去休息。”

    吴姐随便点了几个人,明天早上做饭,其余的工作,明天再布置。毕竟,有多少人,都能干什么,她也不是很了解。

    桂花回到屋里,马上去看了看小琴,见她状态还算平稳,便放心地躺在旁边,慢慢闭上了眼睛。

    ………………

    十二月一日,建虏自北京后撤,趋良乡,攻克其城,又屠固安县,肆意劫掠烧杀。

    见建虏有退去之意,崇祯终于是按捺不住心中的忿恨恼怒,传旨召袁崇焕入城议饷。

    袁崇焕以为皇帝开恩,要提前发放饷银,带着祖大寿等人,屁颠屁颠地赶到城下。

    然而,城门不开,一箩筐从上而下,让袁崇焕等人坐了回土电梯。

    袁崇焕还以为建虏尚在京畿地区,皇帝就算对他不满,也不会在这个时候把他怎么样。

    可惜,崇祯面对满案的弹劾,已经忍无可忍。

    其实,从袁崇焕卖粮资敌开始,民间舆论就已经传得沸沸扬扬了。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而蓟门漏敌,尾蹑绕远,顿兵不战,人们对他的议论已经“讹言流布,种种猜疑,其巷议街谈,不堪入耳者”了。

    京师中街闻巷议,袁崇焕为了与建虏成功议和而“勾引入犯,以城下之盟,了五年灭寇之局”,已经言之凿凿,活灵活现。

    “虽名入援,听虏骑劫掠,焚烧民舍,不敢一矢相加”、“息兵养敌,戕害友军”等弹劾如雪片一样飞到崇祯的案桌上,“环诉督师卖奸不肯力战”。

    其中影响力最大,让崇祯最终下定决心的应该是温体仁的奏疏。

    此时,温体仁也正处于被弹劾的风波之中。而建虏入寇,正减轻了他的压力,并被他所利用来摆脱困境。

    温体仁的优点是有超强的政治敏感,能“因事图之,使其机自发而发”,议人论事,往往一矢中的。

    而这次弹劾袁崇焕,他着重在“东奴入犯,皆繇袁崇焕以五年灭奴欺君,而阴与钱龙锡奸辅,临邑罪枢,密谋款敌。遂引之长驱,以胁城下之盟”上做文章。

    这道奏疏就是导火索,本已经疑心重重的崇祯再也忍不住了,毅然决然地传见袁崇焕。

    召见的地点,依然是平台。

    在这里,袁崇焕大言不惭,获得了崇祯的信重和全力支持;也是在这里,袁崇焕被“拿掷殿下,投入诏狱”,祖大寿则被吓得惊骇而股栗。

    面对崇祯皇帝“致敌犯阙、射伤满桂、逗留不战”的质问,袁崇焕无言以对。

    也真的没什么可说的了,皇帝的全力支持,大明帝国的储备,还有无数百姓因辽饷而流离失所,甚至是揭竿而起,就换来了现在的局面,还有什么可狡辩的。

    或许,在袁崇焕的计划中,随着建虏抢掠够了退兵而去。他以追击为名带着关宁军尾随欢送,借机出关。

    只要到了宁远,皇帝想再治他的罪,也要顾忌他掌握的关宁军,好好地掂量掂量。

    但崇祯有些冲动的决定,出乎了袁崇焕的意料,他只能为自己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

    尽管有大臣上奏,以“敌在城下,非他时比”来劝谏,希望崇祯能够慎重考虑。

    但崇祯心意已决,下旨晓谕:“今胡骑直犯都城,震惊宗社。远来入援,崇焕不能布置方略,退懦自保,致胡骑充斥,百姓残伤,言之不胜痛悼。”

    处理完袁崇焕,崇祯命满桂总理关宁兵马,与祖大寿、黑云龙、施洪谟等一同杀敌立功。

    其时,兵部职方司郎中余大成在平台召见时“睨大寿心悸状“,私下言语称祖大寿三日内必反。

    这位余大成可能也会相面算命,说得是真准。袁崇焕下狱第三天,祖大寿果然率关宁军突然离开京城,一路窜回辽东。

    对于诏狱内的袁崇焕来说,祖大寿的擅自行动,可以说是催命符,直接葬送了他的生机。

    性质太恶劣了,在帝国都城被敌人攻打,京畿百姓还在遭受建虏的屠杀劫掠的时候,关宁军竟然头也不回地走了。

    如果祖大寿觉得袁督师冤枉,那最正确的做法就是拼死作战,用实际行动来给袁崇焕洗刷罪名,证明关宁军是忠君爱国的军队。

    但恰恰相反,关宁军的逃窜几乎坐实了袁崇焕的罪名,证明从皇帝到百姓都没看错袁崇焕。

    竭天下财力供养的关宁军竟然是这副德行,你说皇帝会不会被气疯?老百姓呢,你说该不该愤怒?

    什么京城的安危,什么君父的安全,什么百姓的苦难。在关宁军的利益面前,狗屁都不是。

    而就在关宁军跑路的同一天,东江镇的监军太监方正化进入了京城,通传之后,很快就得到了皇帝的召见。

    “奴婢叩见皇爷。”方正化进到殿内,便跪倒磕头,声音都有些哽咽。

    崇祯虽然干翻了魏忠贤,又穷治“阉党”,可他最信任的却还是太监,当然是自己身旁的近人。

    象王承恩、曹化淳、高起潜、方正化等等,都极得恩宠和重用。

    崇祯正为关宁军的逃离而愤懑恼火,见到方正化,脸色缓和了一些,缓缓说道:“你跑到京师,虽是担心朕的安全,可擅离职守,亦是有罪。”

    方正化重重地叩下头去,说道:“皇爷,奴婢有重要军情禀奏。等奴婢说完,甘愿领罪。”

    崇祯微微颌首,王承恩怕方正化没看见,便在旁说道:“方公公,皇爷让你禀奏军情呢!”

    “是,奴婢遵旨。”方正化跪在地上,微微抬头,说道:“东江军听闻建虏入关,立刻展开行动。毛文龙不顾身染风寒,亲自率部进入复州,并向盖州挺进,牵制辽沈建虏……”

    崇祯抿了下嘴角,这是远水不解近渴,东江军的牵制,已经无法影响入寇的建虏。

    “东江军副将郭大靖,率万余精锐,乘船跨海,前来勤王。不想在海上遇到风浪,向北漂到老龙头附近的海岸。因船只损坏,郭副将只得率军登陆,并改变计划,直扑遵化,断建虏出关之路,令其匹马难还……”

    崇祯越听越是显出惊愕之色,眨巴着眼睛,难以置信地问道:“东江镇的勤王人马已至京畿?”

    方正化笃定地答道:“启奏皇爷,正是如此。说不定,现在已经攻克遵化,切断了建虏的退路。”

    明制,未奉谕旨,勤王军不得入京。崇祯虽然向各地都发了谕旨,却没有僻处海外的东江镇的。

    估计是崇祯觉着离得太远,谕旨送到,东江镇再调集船只和人马,还不知要多长时间。

    从这点来看,郭大靖率军未向京师行进,还是守规矩的,尽管也有让人诟病的理由。

    “好,好啊!”

    崇祯没有想得太多,只觉得这些时日以来,被狂妄的建虏和怯战的关宁军搞得烦躁抑郁,现在猛听到好消息,不由得从龙椅中站起,几步来到方正化面前。

    “毛文龙很好,郭大靖也很好。”崇祯感觉到激动和振奋,话都说得很通俗了,或者是说一时想不到别的好词。

    相比于他殚心竭虑、倾尽财力训练出的关宁军,东江军的待遇可以说是天差地别。可关宁军的表现,却实在是太令人失望,甚至是痛恨了。

    都说毛文龙跋扈难制,可袁崇焕呢,市米资盗、纵敌长驱、顿兵不战等行为,不知比毛文龙过分多少。

    不比不知道,关宁军闹这么一出,比东江镇更象军阀,更加难制。而东江军不远万里,跨海勤王,忠君爱国之心,可见一斑。

    崇祯在殿内来回走着,兴奋的心情慢慢平复,转头看到方正化还跪着,便温言道:“起来吧!方伴,入京禀奏军情,辛苦了。”

    “奴婢不敢言苦。”方正化再拜了一下,才起身,“只要能解皇爷忧心,奴婢便是万死,也在所不辞。”

    还是太监忠心可信啊,崇祯欣慰地点了点头,说道:“郭大靖是东江第一猛将,屡次战胜建虏,所率又是精锐,收复遵化应无问题。”

    方正化躬身道:“郭副将确实勇猛无匹,且忠心耿耿。只是东江军缺少马匹,水师运力又有限,万多精锐多为步兵,与建虏作战颇为不利。”

    “是啊,步兵是追不上骑兵的。”崇祯深以为然,说道:“郭大靖改变计划,攻打遵化,再以逸待劳迎战建虏,还是有些谋略的。”

    方正化说道:“皇爷英明。郭副将还担心没有星夜赶来京城,让万岁见责呢!”

    崇祯摆了下手,觉得自己真的又英明神武起来。至于瞎了眼看好袁崇焕,嗯,不想这闹心事儿了。

    方正化继续禀奏道:“郭副将在遵化倚城而战,争取全歼建虏,还要活擒几个奴酋,献俘京师。”

    “最好是把皇太极押来京城,千刀万剐。”崇祯咬牙切齿,又对着方正化说道:“朕要派人去遵化传旨嘉奖郭大靖,还有他所率的将士。”

    方正化沉吟了一下,说道:“皇爷可稍稍等待,奴婢算着,郭副将也该派人前来报捷啦!”

    方正化确实是算着时间进京奏报的。没办法,接受了郭大靖的谎言,就是绑在了一起。就得为东江军说话,也是让自己得利,而不是受到责罚。

    原来,这就是郭大靖所说的“双赢”。

    方正化心中无奈,暗自叹了口气。

    崇祯认为这个建议很好,郭大靖能不能收复遵化,现在还没准信儿。万一——崇祯又想起了大言不惭的袁崇焕,暗自翻了下眼睛。

    幸好,这段时间以来,崇祯屡次遭到心理上的重击,终于等来了好消息。

    当天黄昏时分,郭大靖派遣的信使抵达了京城。京畿地区虽然遭到建虏蹂躙,但京城以东,以及靠海的驿站还保持畅通。

    信使共有六人,级别都不高,领头儿的是小旗官孙如海。孙如海不仅是夜不收出身,脑子很灵,嘴皮子更是利索。

    或许,连他也想不到,一个小旗官竟然能得到皇帝的亲自召见。

    如同刘姥姥进大观园,孙如海进到皇宫,立刻被富丽堂皇、威严壮观的的建筑所慑了心神,有些昏头胀脑地被带到了乾清宫。

    按照规矩,觐见皇帝那是要先在礼部学习礼仪,以免君前失仪。

    可现在是战时,崇祯又急得不行,迫切地想听到好消息,晚上能睡个好觉。

    “末将——小的叩见万岁爷,万岁,万岁,万万岁!”孙如海进到殿内,也没看清皇帝的模样,便跪下磕头拜见。

    一个小旗官,还称什么末将,孙如海倒还有点灵醒,赶忙改口。

    崇祯难得地笑了笑,并不怪罪,缓缓开口说道:“起来吧!”

    “谢万岁爷。”孙如海起身站起,拿出文书。

    王承恩接过孙如海手中的文书,转呈给崇祯皇帝。

    崇祯还想矜持一些,但手上的动作却出卖了他的心思。

    这并不是正式的奏疏,称呼没问题,但形式却象是书信一般。

    “好!”崇祯扫了一眼,知道遵化城已收复,便眉头舒展,赞了一声后,才仔细阅读。

    东江军经过激战,收复遵化城,并斩首八百余级,其中游击一名,备御六名……随后,又配合蓟辽总督刘策所派的人马,接连收复了大安口、石门驿等十余城。

    崇祯轻轻放下文书,抬起头,目视前方,长长地出了一口气,似乎把这些日子以来的郁闷愤懑全都吐出了胸膛。

    ………………样样稀松的逆天换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