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绝境求生崇祯帝在线阅读 - 第486章 未来的大明,小马这样的人要撑起大梁!

第486章 未来的大明,小马这样的人要撑起大梁!

    皇帝的话都说到这份上了,周延儒也知道若是再强站着首辅的位子不吐话哪就有点太不上道了:“陛下对老臣之眷顾,老臣万死而无以为报也。臣在任何差事上都会为国朝效死,万不敢辞也。”

    “太师体恤朕意、朕心甚慰。咨巡堂的设置是大事,可能需要一年左右的过渡才能真正成型。在这段时间里,内阁的事务太师还需多操点心。赶在今年年底之时,完成过渡即可。咨巡堂是国之重枢,运行时、只靠太师一人会太过劳累,朕的想法是要从内阁和六部调一些老成持重之人专职帮着太师来搭理这个衙门。朕觉得、蒋、黄两位阁老、还有都察院的李御史、以及陈本兵这几人都是持重之人,日后可到咨巡堂任职,作为太师的副手督管朝事、军事。陈阁老、在之前负责新风运动时出力颇多、能力也很强,朕的想法是重设都御史之职,由陈阁老专任之。如此一来、内阁和六部就空了不少职事,最近这些时日太师可留意一下,看那些人能补缺。”

    都察院不设正职,这不仅是大明的惯例,在此前的朝代就有传统。这次朱由检准备将陈演调过去任这个差事,从政治地位上来说也不比内阁次辅低,他哪怕是心里有意见也说不出口。

    周延儒走出皇宫的时候,不自觉的看了一眼皇城,他知道哪怕是咨巡堂的名义地位再重、自己这个大司空的名头品衔再高,自己在大明的政治生活也到了尾声,属于他的风云时代一年后就结束了!

    想到此处,他不免有些落寂,但转念一想,心情又稍好了一些。客观来说、皇帝对他真是不薄,在政治生涯的末期,还给了他崇高的荣誉和体面,且直言不讳的说还能给他五六年在大明政坛活跃的时间。这份恩遇、放眼古今没有那个帝王能做到这份上。不说大明的皇帝,历来都有苛待臣子的毛病,哪怕是史上有名的贤君,又有何人做出了此事?

    回想自己这一世仕途,两次入阁,时间加起来十数年了,能在中枢待这么长的时间,且平平安安、风风光光的着陆,臣子做到这份上,还有什么怨言哪?做人要知进退!

    大司空就大司空吧,当五年大司空,大明中兴之局应该是板上钉钉了,到时候中兴名臣的历史待遇也跑不了!俺老周这一生,绝对能算是活的圆满。

    听皇帝的意思,接下来近一年时间,朝政应该是要大换血的。陈演会被打发到督察院去,其它的几位阁臣大半是要到咨巡院挂职养老。那么接自己这些人班的会是哪几个人哪?皇帝虽然说让他考虑考虑,但大部分当阁部主官的人,估计皇帝心中早有主意,自己若是不识趣的硬要举荐,就有些太没脸色。接下来唯一能做的,只能是从目前有机会进内阁的人里瞄一个靶子,想办法让他铁定入内阁。

    从皇帝的喜好来说,顺天府的宋应升估计是会被重用的,这人深得圣心、好几次皇帝都毫不顾忌的表示了对他的肯定,再加上他的兄弟是皇帝最宠幸的近臣,重臣中有个他的位子是跑不了的。可问题是这样的人,肯定不会落自己的人情,人家没必要搭理自己。

    在现有的阁臣中,皇帝没说吴甡的事,也就是说他应该还会留在内阁,甚至不排除担任首辅或者次辅的重职。情况和宋应升差不多,吴甡这边也落不上什么人情,人家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

    思考再三、周延儒觉得能落自己人情的,也就现在在核心决策圈外围的宋权、马士英和朱大典三人。这三人目前干的差事是皇帝最喜欢的实务官,他们中肯定会有一人入阁任重职,所以得想些办法,让他们受了自己的情才行。

    农历二月份的济南府,马士英正准备出城去地方上看看今年春耕的情况。今年是山东光复的第三个年头,也是真正意义上从头有序组织的第一年,今年必须得干出点成绩才行。

    经过去年一年的大力整顿和恢复,山东的局面转好了不少,各基层单位的职能、人员也基本上正正常常了,是到了全面发力的时候。

    “督台、通信局那边递来了一封大人的私信。”留在城里的一个秘书,风急火燎的骑着快马追出了城,将一份信递给了马士英。

    官员不可私雇幕僚,但像马士英这样的重臣,配的秘书和勤务人员却不在少。不但有正经行政职位的总督府秘书长和一应办公室行政人员,还有五个负责生活和贴身文书处理的秘书,所以他身边不缺使唤的人。这些人虽然是朝廷的人,可毕竟归马士英私人差遣,在干工作的时候,还是围着马士英来转,哪怕是私人事宜,他们都不敢怠慢。只要把这位主伺候好了,人家稍微帮衬一下,自己以后的仕途都不可限量。

    做重臣的机宜秘书,现在可是大热的职差,这玩意比以前给重臣当幕僚都有前途。幕僚再牛、也走不了正经的仕途,秘书不一样啊,只要干够时间就能外放,上面有人的他们、平步青云的机会大大的有。

    一封私信,这位秘书为何会专门追出城来送?马士英有些纳闷。自从做了山东总督,给他写私信的故交实在是太多了。大多数是希望走自己的门路重新回到北京朝廷的怀抱。对于这些势力眼,马士英懒得搭理。哥当年在南京被人逼着走投无路的时候,也没见什么人站出来帮衬一把,现在风水轮流转了,你们倒是打的好主意。

    接过信看了信封上的署名,马士英就理解了秘书为何如此做了。再没眼色的人,拿到内阁首辅写给自家上官的信,也不敢怠慢,哪怕这是一份私信。大多数时候,私信比正式的公文对自家大人还更重要哪。wap.

    周延儒为何会给自己写份私信?马士英一边打开信封,一边思索。

    看过信的内容,骑在马上的马士英陷入了沉思。这封信有些古怪啊,周延儒在信中大半的篇幅是关怀山东目前各方面建设的情况,尤其是对财政和经济特别上心,专门叮嘱他接下来一定要在这方面用心,要干出让朝廷和圣人满意的成绩出来,不可辜负圣恩。

    除了这些事以外,信的末尾老周同志感叹道:今年以来他明显的感觉到自己精力有些不济,处理国事时有些力不从心了,而朝中不少阁臣和他的情况差不多。未来的大明、还得靠小马这样年富力强的人来干事。陛下对你们这样有能力和精力的干臣很是看重,我老周也很期待你们能撑起大明中兴的重担,小马同志可要好好努力,不可辜负这大好局势和时代。

    几个意思啊?表面上看、这封信说的都是空话套话,没什么实质性的内容。但堂堂内阁首辅,不可能闲着没事,专门写一份无关紧要的信给自己,他肯定是话中有话!

    问题是他到底要说什么?拿着这封信又仔细的读了一遍后,马士英心里隐约有了点感觉。莫非、中枢过段时间会有大变动?陛下要对内阁进行大调整?

    别说、还真有可能!想想、周延儒等人在内阁待的时间够长的了,他们最少是在内阁待了八九年时间,内阁如此长时间的不流动,在大明绝对是罕见之事。现下国运回转,前不久的辽东战场国军更是光复了锦州、辽阳这两座重城,将辽东的局面恢复到了皇帝刚刚登基是的状况。作为帝王、在此时生出动动中枢的想法再正常不过了,要是他没这个想法,哪才不对哪。

    从周延儒的信里传达的意思来看,皇帝好像已经和他谈过话了,他似乎要从内阁退出去,另外内阁的其他人也会有几个退出。他的意思是让自己好好干,争取在内阁大调整的时候入阁?

    作为臣子,能入中枢、绝对是梦寐以求的事!想到此处,马士英心中又是一个机灵。情况好像有些复杂啊!有人帮着自己入阁自然是好事,问题在于帮的这个人身份有些敏感。

    倒不是他对周延儒有啥看法,核心在于周延儒作为一个即将退了的老领导,他举荐自己、皇帝会怎么想?帝王心思,说复杂也复杂、说简单也简单,作为一个正常人都能想到,皇帝肯定不希望一个要走了的人还在中枢留有影响、安插他所中意的人。

    “唐秘书、你回总督府吧。剩下的人,随本督一起赶紧出发。”琢磨了一会后,马士英决定还是先将现在安排的工作展开了再说。

    至于入阁之事,等到了地方休息以后再慢慢琢磨。周延儒这人不搭理也不行,搭理的太勤也不行,要仔细思考清楚了再行事。

    其实此时的他对以后朝局的变化,迷糊不已。内阁要调整、一般都是雷厉风行的事,可从周延儒的信里感觉,怎么有点像皇帝和他好生商量着进行一样,这可真是大怪事。难道老周这家伙脑子不清楚吗?怎么感觉他像是云淡风轻一样,很是乐意的将首辅的位子给让出来!周延儒也变成了圣贤?对个人权势一点都不在意了?

    骑着马赶到了要视察农事的地方,在当地官员的带领下、马士英亲自到农田看了一下春耕的情况,并到附近正在展开的水利工程现场,察看工程进度和质量。

    这些事马士英最为熟悉,当年他在贵州的时候,就擅长抓此项工作,后来做难民安置署的时候,也是主要与农事和水利打交道。

    “本官、今日粗粗的看了一下春耕情况、也了解了水利工程的进度。一年之计在于春,春耕工作是重中之重,作为地方官府、绝对不能疏忽,一定要将工作做细、做实,如此才能上对的起朝廷下对的起黎民。农事中、最重要的在于水利,朝廷花了大代价在山东兴修水利,一定要将每一文钱都用到实处,干好这项百年工程,让我齐鲁大地的百姓受益。在此事上,任何人都不可打马虎眼,水利工程涉及的钱无数,谁要是在这事上不清白,本官和朝廷绝不轻饶。”

    唱了一会高调,说了一会严词后,马士英就让低级官员们回去休息。然后留了几个重要的地方官员,吃起晚宴喝起了招待酒。

    “诸位、经过去年一年的辛劳,眼下我省的局面基本上是顺畅了!可本督却有件忧心之事,以目前的情势来说,我省恢复到以前太平之时局面不难。可只恢复到以前的局面,并不是本官和朝廷的期望,必须要在原有的局面上再上一层楼,不说和京师和北直比吧,最起码要有他们的一半好,如此才不愧对朝廷、诸位才更有前途。尔等都是地方亲民官,如何更为有力的发展地方经济,你们有什么好的想法?”

    其实今天整个视察活动中,马士英都心不在焉,他一直在琢磨周延儒透露出来的消息。想来想去,事情还是得落实到皇帝这几年提出的新概念,发展经济上来。

    所谓的发展经济,靠农业肯定是指望不上,农业税再怎么收、也不会有什么大突破,生民一体纳粮后,山东的农税加起来也就是一百五十万两到两百万两之间而已。这么多税,放到以前不算少了,可放到现在根本就不够看。

    还是得走京城、唐山、密云和北直隶的路子,弄些厂务区出来,那玩意创造的利税多、还见效快。听说保定府自建厂务区,现在已经见效了,去年一年创造出的利税就近百万,前不久老吴来信的时候还说今年要往两百万上奔哪。

    若是在山东也搞出一个能创税近两百万的厂务区,哪自己的政绩可就有的吹了。麻烦的是现在的他想不到做厂务区的主营产业是什么,山东这地方弄什么产业最有优势?尽管马士英没干过厂务区,但他还是明白一些门道的,知道干这玩意,必须要有支柱性的特色产业才可以。小波不停的绝境求生崇祯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