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棠书屋 - 历史小说 - 扬明在线阅读 - 第1125章 尚无可赏?

第1125章 尚无可赏?

    天启六年,五月初五。

    今日便是立夏了,京畿之地的空气中弥漫着一丝湿热,好在前几日"捷报"进京的时候,倒是下过一场小雨,算是带来了一丝清冷。

    早在捷报入京当日,朝廷便是将邸报发至各府县报捷,并且赶在太阳落山之际,督查院御史及兵部,户部的主事干吏便是一同赶赴辽东,准备兑现天子的承诺,将立功儿郎应有的饷银尽快分发下去,

    但除此之外,天下百姓最为关心的"封赏"却是迟迟未决,虽然建州女真昔日不过是辽东的一个土司,但努尔哈赤终究是建国称汗,此役勉强也算的上"灭国之战",值得大书特书。

    尤其是此役过后,困扰大明朝廷将近二十余年的辽东边患被彻底解决,大明的威望也是如日中天。

    以当今天子的手笔,定然不会吝惜"封侯之赏",故而京师的百姓们在茶余饭后,最为期待的便是这最后的"封赏"。

    但不知是何原因,这最后的"封赏"却是迟迟没有动静,而且有消息灵通的人私下透露,近几日不断有御史、科道的奏本上呈,好似在劝阻天子"封赏"。

    如此风言风语不由得令得京师百姓面面相觑,辽东捷报自是做不得假,但这些御史文官们如此阻挠,却是为的那般?

    再往深处一想,有不少心思灵通的百姓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在周围人的催促下,一脸不敢置信的低喃道:"莫不是党争再起?"

    ...

    ...

    此时的乾清宫暖阁内,刚刚经历了一场激烈的整乱,气氛颇有些"剑拔弩张",屏气凝神的小太监默默的收拾着地上的狼藉,不敢发出半点声音。

    首辅周嘉谟和次辅朱国桢脸色涨红,望向天子的眼神十分坚决,颇有些"寸土不让"的意思,一旁的兵部尚书孙承宗和户部尚书毕自严则是眉头紧锁,像是陷入了沉思。

    至于工部尚书徐光启以及督查院左都御史左光斗等人则是显得"与世无争",微眯着双眼,默不作声。

    而前两日才刚刚"展露头角"的兵部右侍郎阎鸣泰则是欲言又止,数次想要"仗义执言",但瞧得面色涨红的两位阁臣又不免偃旗息鼓。

    "辽镇战事,牵扯了我大明无数百姓的神经,诸位臣工还是好好商议一番,务必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年轻的天子面色平静,声音清冷,全然不因刚刚的"争吵"而有半点不耐;辽东诸将官的封赏已是争吵多次了,但始终无果。

    "陛下,祖大寿等将固然有滔天之功,但此役斩杀的女真鞑子不过寥寥,早些间更是有些许拥兵自重的嫌疑,岂可轻易授予侯爵之位。"

    "更别提,贼酋皇太极至今还在逍遥法外,爱新觉罗家族的核心成员也是一无所获,岂可获此殊荣?"

    闻言,面色涨红的次辅朱国桢便是再次起身,冲着案牍后的天子"直言不讳",态度坚决,显得"战意十足"。

    作为执掌礼部二十余年的老臣,其最为重视的便是"规矩"二字,为此他甚至不顾熊廷弼乃是天子心腹的事实,曾数次弹劾其拥兵自重,胆怯畏战,坐视女真来去自如。

    如今辽东经略熊廷弼率领大军一战荡平赫图阿拉,平定辽东,将奴儿干都司这片广袤的土地重新收了回来,自是大功一件。

    朱国桢知晓,以天子一向出手"阔绰"的例子来看,此役大明怕不是要多出几个炙手可热的勋贵了。

    但饶是他提前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也没有想到天子此次的"胃口"竟然如此之大,出手便是三个侯爵,伯爵若干。

    为此,即将"回乡荣养"的内阁首辅周嘉谟都是表示了强烈的反对。

    昔日决战的时候,被女真人视为"重要臂膀"的蒙古八旗一触即溃,绝大多数都是四散而逃。

    至于女真主力虽然被关宁铁骑全歼,但依着辽东经略熊廷弼所奏,应当还有一部分女真鞑子被皇太极瞒天过海的派到了蒙古草原,保留了一丝国本。

    如此说来,辽东军于赫图阿拉城外斩杀最多的敌军既不是蒙古鞑子也不是女真建奴,而是隔江相望的朝鲜官兵。

    约莫两万余乱军,仅有少数幸运儿在神机营的炮火下捡得一条性命,跪地乞降,捡了一条命回来,余下皆是永远的留在了辽东。

    朝鲜自建国以来便是大明的附属国,其国内军民勉强也算是大明的子嗣,故而辽东军毫不顾忌的屠杀朝鲜官兵,已然招来些许指责。

    虽然在"灭国之战"不容任何人质疑的功绩面前,这些指责显得有些微不足道,但"杀良冒功"的帽子还是被扣在了这些辽东将领的身上。

    "次辅,女真主力死伤殆尽,赫图阿拉被一举踏平,辽东失地尽回大明,这些功劳总是做不得假吧。",兵部尚书孙承宗闻言便是不甘示弱的说道。

    本以为是水到渠成的封赏却是拖了这么久迟迟不决,若是在耽搁下去,难免会寒了那些为大明拼死拼活的将校的心。爱读小说app阅读完整内容

    这些风闻奏事的御史和六道言官们才消停不久,竟是又不甘寂寞起来,居然弹劾祖大寿等人"杀良冒功"。

    战场之上,哪里有什么宗主国与附属国,当那些朝鲜官兵举起刀兵,对准了大明将士的时候,双方便是你死我活的仇视关系。

    "这些功劳自是做不得假,都是为我大明出生入死的悍将,陛下就算多封上几个伯爵,老夫也不会多说半个不字。"

    "若是皇太极伏诛,余下的鞑子们也是就此湮灭,封上个侯爵倒也未尝不可。"

    "可眼下贼酋尚在,甚至其麾下仍有将近万余精骑,随时能够卷土重来,岂可给予封侯之赏。"

    孙承宗的话音刚落,次辅朱国桢便是不假思索的说道,其言辞灼灼,听得一直作壁上观的徐光启等人都是默默颔首。

    这贼酋皇太极没有伏诛,终究是个麻烦事啊。

    兴许是觉得这等理由仍是无法说服天子,次辅朱国桢自脸上露出一抹狠辣,将今日准备的"杀招"祭出:"陛下,若是今次便授予祖大寿等将侯爵之赏,来日皇太极伏诛,又该如何封赏?"

    "难不成要封国公吗?"

    一语作罢,乾清宫暖阁的气氛猛地一滞,就连朱由校都是微微眯起了眼睛,若有所思。柯久的扬明